援建天全人民的新家园
南天新镇素有“天全东大门”之称,是国道318线进入天全第一站。与芦山县飞仙关镇遥相呼应、一河之隔,又一桥相连。自古以来,这里是两县人民历史与现实、今天与未来的交汇处,鸡鸣三界、和善往来。
回望历史,天全东大门多功乡在国道318线上书写了不朽的篇章。如今,南天新镇迈开重建步伐,打造特色鲜明的新镇,以崭新的姿态成为国道318线上璀璨的奇葩。
项目名片:川藏线上重要驿站
天全县南天新镇原名多功新村,由南充市对口援建,为感谢南充人民无私援建更名为南天新镇,是天全县打造的集新农村建设、飞仙关电站库区移民安置、灾后对口援建、产业塑造为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
南天新镇2013年12月底开工建设,预计9月20日之前完成主体建设,着力打造建设以根雕工艺品和农特产品销售、自驾游服务、乡村休闲旅游为产业支撑的旅游示范新村,占地220亩,共安置184户810人。整个新村农房全部采取全框架结构修建房屋,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一个新样板,建成后的南天新镇不仅是国道318线景观大道的起点,同时还是川藏线上一个特色驿站。
综述:打造新村建设样板房
高高耸立的塔吊伸展“长臂”忙碌地吊装各种建材,混凝土泵车伸出长长的“鼻子”给楼顶填灌混凝土,300余名南充援建者在一栋栋全框架结构的小楼上砌砖、扎钢筋、支模板、倒现浇。对于这样的场景,南充援建负责人鲜熠成已经习以为常,从去年7月初开始确定援建天全,他便与“南天新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去年12月2日,南充市委书记刘宏建,南充市委副书记、市长向东率南充市对口援建工作组赴天全县,就对口援建工作进行对接。在对口援建工作会上,南充市明确,将援建天全县“一村一园一街”。15万天全人民为了牢记南充人民的无私援建之情,决定将南充对口援建的多功新村更名为南天新镇。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开始,短短5年间经历了两次大地震的多功村村民非常渴望建一栋震不垮的房子。为了帮助受灾群众实现这个愿望,南充市在援建中采取全框架结构建设农房,从地圈梁开始大量采用18-25毫米钢筋。“援建就要给受灾群众建最结实的房子,把南天新镇建成一个灾后重建样板,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鲜熠成说。
“这是对焊,那是坚焊,根据钢筋的大小和作用采取不同的焊接方式。”钢筋加工现场,随着焊接时发出的强烈火花,在两个工人的配合下,两根钢筋的焊接工作很快完成。从选材到施工工艺,从质量监督到技术监测,从设备选用到投入使用,南充援建者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
拆迁、场坪、基础开挖……短短7个月时间,一座全框架结构的新镇便在废墟上拔地而起。21栋楼有8栋已经封顶,9栋楼即将完成主体浇筑。
太阳犹如一个火球挂在天空,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南天新镇工地上依然是一片忙碌的景象。灾区人民坚信,在南充人民的竭诚援建下,一个集“根雕艺术一条街、特色农副产品展销中心、旅游驿站”为一体的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特色小镇将很快呈现在世人面前。
声音:新村建设就是建产业
多功乡某根艺老板高俊茂已经从事乌木根雕10多年,资产由起初的20万元,到如今翻了几番。一家根雕店可以解决7到20人的务工需求。“建根雕一条街,仅根雕行业就可以解决当地350人至1000人的就业。”对于未来,高俊茂满怀信心。
多功村5组村民罗琼原来有两栋房子,并且刚好在国道318线上,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但为了支持重建,她率先拆除了自家的房子。“新村重建,我们一家将来的房子有300多平方米,准备搞农家乐致富。”罗琼说。
愿景:产业发展 群众安居
俯瞰南天新镇不难发现,整个新镇在天全河和芦山河的环抱之下形成一个半岛。飞仙关水库形成很大湖面,南天新镇被湖面环绕。南天新镇以西400米左右,便是雅康高速出口和国道351线的交汇处,国道318线景观大道将整个新镇一分为二,改造加宽后,南天新镇距市区大约13公里,交通便利、依山傍水,是市民周末休闲旅游的绝佳选择。
多功乡乡长朱桂强介绍,南天新镇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新镇发展农家乐创造了良好条件。建成之后仅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和乌木根雕展销中心占地面积就接近10000平方米,常住人口将达到2000余人。“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南天新镇建设不仅可以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还可以解决大家就业。以后,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朱桂强说。
医院、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停车场、天全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天全县乌木根雕展销中心……南天新镇未来的美好蓝图展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