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出行的道路变宽敞了,周边的环境也变得更加整洁美观了,感谢巡察组!”宜宾市翠屏区某街道社区“棚棚房”变身“口袋公园”后,当地居民齐声点赞。
拆除前的“棚棚房”(郭珍兵 摄)
拆除后的“棚棚房”变身“口袋公园”(吴平 摄)
这一华丽的“变身”,需从前一段时间的巡察工作说起。区委第三巡察组刚刚撤出某街道就接到匿名群众电话举报,“你们是区委巡察组吗?我们街道社区69号旁边有几间临时搭建的‘棚棚房’,一直由居民马某私人在收取房租。‘棚棚房’卖东西的经常把摊子摆在外面,严重影响居民出行……”接到电话,工作人员立即将相关情况向该巡察组组长报告。
“大街上的公共地段存在违法建筑,房租还由私人收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该巡察组对线索进行初步研判后,决定立即对“棚棚房”作进一步了解,“虽然我们巡察组现在已经撤离,但也绝不放过任何一条问题线索。”通过多方走访,该巡察组了解到,群众举报的“棚棚房”共有9间门面,每月租金1.5万元,由社区居民马某收取。同时该巡察组在“棚棚房”所在社区办公室调阅财务资料时发现,马某收取的租金未如数上交社区,并从一位离任多年的原居委会主任处了解到这9间“棚棚房”的详细情况。
原来,在20年前,这9间“棚棚房”为原乡镇企业局空地,当时社区属于自收自支的居民委员会,为解决经费困难的问题,社区便默许由马某出资搭建“棚棚房”并对外出租,所收租金的“大头”归马某所有,少部分作为管理费交给社区。后来,这9间“棚棚房”“随行就市”逐年提高租金,现租金已高达每年18万余元。
对“棚棚房”问题进行初步核实后,“这9间‘棚棚房’属于违法建筑,影响居民出行,对群众的生活造成不便……”该巡察组迅速召开组务会进行梳理分析讨论,按相关规定将该问题作为线索移交被巡察单位党委办理。
“违法建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群众的利益,必须予以整改。”在巡察组的跟进督促与推动下,被巡察单位迅速行动,制定拆迁方案和应急预案,对9间“棚棚房”进行了拆除,并对社区居民开展政策法律解析,困扰群众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2021年,翠屏区启动“口袋公园”建设,拆除后的“棚棚房”空地华丽变身“口袋公园”,供居民休憩,为城市环境增添了清新的“一抹绿”。(作者:李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