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老伯,今年卖茶叶的钱到账了吧?对村里发展有什么建议?”临近年底,四川省屏山县西村纪检委员陈绵川再次来到村民罗世栋家走访。
“都到账了,我那4亩地茶叶卖了1万多元,比去年多了近一倍,还不用自己煮茶、晒茶,这个账划算。”增收的喜悦洋溢在罗世栋脸上。“不过最近进入淡季,我们都担心价格会落下去。”罗世栋同时说出了担忧。
“建议村‘两委’近期同茶企座谈,约定保护价。”陈绵川翻开工作台账,记录村民的诉求和自己的思考。
今年65岁的罗世栋是屏山县书楼镇西村648户茶农之一。该村种植了约1500亩苦丁茶。此前,村“两委”班子主体责任弱化,带头发展产业劲头不足、闯劲不够,茶产业发展面临掣肘。今年年初,陈绵川在走访中收集了村民产业发展诉求并向西村“两委”班子反映,建议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初步拟定了引的发展策略。
今年7月,通过多方协调,西村引进茶叶公司,收购、粗加工苦丁茶。今年,村里茶农人均实现增收1万元以上。
“茶业账”越“阳光”越“明白”,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越强。在竞争性谈判引入茶企过程中,陈绵川全程监督护航,督促村“两委”将项目相关事宜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等平台多渠道公开,让村民们充分掌握有关信息。
如今,罗世栋又新栽了2亩茶,他的“茶叶账”也变了内容:以前,凌晨四点多就上山采茶,下午五六点才回家,一个生产周期按5天算,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只管采鲜叶给茶企,5天收入能有1800元左右,还不用担心没销路。
罗世栋“茶叶账”变化的背后,是村级纪检委员发挥一线监督职能,以监督促发展、为乡村振兴护航的缩影。今年以来,屏山县村(社区)纪检委员共走访群众1.8万余人次,开展监督检查207次,收集意见建议3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