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解囊
“我也来捐!”
积极踊跃
老人献爱心
“叔叔,这是我的零花钱,麻烦你帮我投到募捐箱。”8月13日,由于暑假沉寂了一个多月的天全县城区二小突然热闹了起来,看着大人将一张张拾元、百元钞票放入募捐箱,天全县城区二小三年级二班张俊峰也掏出身上仅有的6元钱投进了募捐箱。
在张俊峰的身后,自发为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捐款的群众排成长队,不断将自己的“爱心”投入到募捐箱……
朱光明:
步行7.5公里送爱心
“去年,我们受了灾,大家都来关心、帮助我们。现在,鲁甸群众受灾了,我也能尽微薄之力,希望他们早日重建家园。”说起去年遭遇“4·20”芦山强烈地震的事,天全县城厢镇梅子村5组村民70岁的朱光明老人就万分感慨。
朱光明一家7口人,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自家的房屋受损成了危房。朱光明以打零工为生,由于没有固定收入,一家人经济状况比较差。地震之后,在政府的帮助下,朱光明对房屋进行加固维修。“房子加固好了,一家人住上了安全放心的房子,心里非常踏实。”朱光明说。
经历了“4·20”芦山强烈地震,朱光明亲眼目睹了社会各界对天全地震灾区的关心和关爱。鲁甸地震发生之后,也牵动着老人的心,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了解到鲁甸灾情后,老人非常痛心。
8月12日,朱光明得知城厢镇黄铜西城片区受灾群众自发组织为鲁甸地震灾区捐款之事后,他就决定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鲁甸地震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13日早上,朱光明老人便背着背篓,带着水和干粮步行7.5公里来到城区二小募捐现场。从裤兜掏出两张5元,一张10元的钞票,朱光明慢慢将折叠的零钞整理好,然后投到募捐箱中。
张俊峰:
9岁孩童捡废品捐款
在募捐现场,张俊峰与其他孩子相比显得有些与众不同。遮阳帽下,胖墩墩的小脸蛋被晒得黝黑发亮。由于个子不够高,张俊峰无法把6元钱投到募捐箱中,无奈之下他只好求助前来捐款的大人帮忙。
“这孩子真有爱心,自己捡废品的钱也拿来捐。”张俊峰刚准备离开募捐现场,旁边便有人夸奖他。
“孩子,你捐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舅舅给我的零花钱!”面对大家的疑问,张俊峰眼光有点闪烁。在大家的再三追问下,张俊峰最终道出了实情。
张俊峰的家住在北城片区,父母都没有稳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打工为生。张俊峰虽然还不到9岁,但已经非常懂事,知道如何为父母分担责任。每个假期,张俊峰就捡废品挣钱。“今天上午捡废品卖了7块钱,自己花了一块,剩下的全部捐了。”张俊峰说。
张俊峰告诉记者,他看到鲁甸地震灾区的好多学校都毁了,孩子们的家也没有了,他非常难过。“我希望鲁甸地震灾区的孩子们能够早日重返校园,建起地震震不垮的好房子。”张俊峰说。
看着自己捐的钱投进募捐箱,听着别人的夸奖,张俊峰黝黑的脸蛋上露出了天真的笑容。
马中浩:
退伍军人伸出援手
当日下午4点,整个募捐活动已经接近尾声,在大家的监督下准备开始现场清点募捐款。这时,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冲进了募捐现场,老人跳下车气喘吁吁就来到募捐箱前,将裤兜里的所有钱全部清理出来投入募捐箱中。
“马大叔,来这里歇一会儿。”看着老人满头大汗,天全县城厢镇党委书记高月刚赶紧上前扶老人坐下休息。
老人名叫马中浩,今年77岁,是城厢镇龙尾村2组村民,1953年参军到部队,后退役回乡。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积极参与抗震救灾、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始终保持军人本色。
13日,马中浩和几个老年人喝茶时,得知群众自发为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捐款之后,便匆匆忙忙骑着自行车来献爱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大家捐的钱不多,但绢绢细水汇成江河。”马中浩说。
大灾面前有大爱,城厢镇人民与鲁甸人民心连心。捐款现场,有来自农村的农民,有来自城镇的下岗职工,也有学生和孩子,还有不少低保户、困难户,他们纷纷走到捐赠台慷慨解囊,向灾区群众伸出援助之手,将自己对灾区受灾群众的爱心投进捐款箱。
一百元、五十元、十元、五元、一元、五角……每一分钱都是沉甸甸的爱,也记录着天全人民对党、对祖国、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高月刚:
爱心传递刚刚开始
“‘携手共进、重建家园’,群众自发募捐活动,仅仅是我们感恩的活动之一。另外,我们还希望和鲁甸地震灾区联手,一起重建家园。”谈起受灾群众自发为鲁甸地震灾区捐款之事,高月刚说出了他一连串的想法。
灾后恢复重建,黄铜西城作为天全的老城区,旧城改造进行得如火如荼。旧城改造拆迁安置涉及5000多户,仅黄铜西城就达到1600多户。“老城区改造,群众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都投放到了民房重建上,在这个时候大家都还惦记着鲁甸灾区受灾群众,让我们非常感动。”高月刚说。
在恢复重建和旧城改造过程中,天全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鲁甸地震之后恢复重建,天全人民也希望能够与鲁甸人民一起结成对子,把好的经验用到重建中,早日实现重建家园的梦想。
高月刚告诉记者,下一步,城厢镇将通过媒体与鲁甸地震灾区取得联系,共同分享重建的好经验、好思路和好办法,让灾区群众早日实现重建家园的梦想。
李琼会 记者 周代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