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一早,荥经县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主任童朝辉坐在会议室里,认真细致地答写纪检监察干部全员培训应知应会知识测试题。之前的3次考试,他的成绩分别为94分、96分、98分。没能得到满分,他一直“不服气”。
当天晚上10时45分,童朝辉因突发疾病在家中逝世,带着对纪检监察事业的忠诚热爱和对亲人的无限遗憾,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52岁。来不及得知,这次考试,他如愿得了100分。
他留下的这个“满分”,不仅仅是对这一次考试,也是对他自己十多年纪检监察工作生涯的最好总结,更是他用一生的兢兢业业向党和人民交出的一份优秀答卷。
“办的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
“严谨。”在工作中和童朝辉打过交道的人,无一例外都这样评价他。
2010年,年过40的童朝辉从荥经县纪委办公室转岗至案件审理室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间,童朝辉经手审理了600余件案件。对证据不充分不确凿的,他不留情面地退回承办室补充调查;对定性量纪存有争议的,他会听取多方意见,提出处理建议,力求不枉不纵。
在大家心里,他就是审查调查工作的“质检员”。
2019年5月,荥经县纪委监委收到群众反映党员干部杨某违规经商的问题线索。
经查,杨某确与朋友在2012年初合伙经营过餐馆。调查组认为,杨某作为党员干部,经营餐馆的行为应属于违规经商,涉嫌违反廉洁纪律,建议给予其警告处分。
此案移送审理后,童朝辉仔细查看了案件卷宗,向办案人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杨某是不是在合伙经营3个月后就主动撤资了?他在审查调查期间,有没有如实向组织交代自己的问题?”
一个个问题解答之后,案件事实也进一步厘清,童朝辉在综合考量杨某的违纪行为发生时间在党的十八大前,且有主动退股纠正、如实交代违纪问题等情节的基础上,提出了从轻处理的建议。
在随后的案件讨论中,童朝辉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最终,荥经县纪委对杨某进行诫勉谈话。
这样的事情在童朝辉的审理生涯中时有发生,在童朝辉看来,审理室是确保案件质量的最后关口,既要对当事人负责,还要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他常说,“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我们一方面要敢于亮剑、‘拔烂树’,另一方面更需要慎重,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快’。因为我们办的不仅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
“天不亮就出发”,灾后重建显担当
“童朝辉同志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表现突出,记个人三等功。”2016年8月,荥经县委、县政府向童朝辉颁发了荣誉证书。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童朝辉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成为监督检查组的一员,奔赴全县21个乡镇开展巡回监督检查。
县纪委常委李国东曾和他并肩作战,对他那时的工作状态,至今仍记忆深刻:连续3个月,没有休息过一天。
灾后恢复重建中,救灾资金的管理、使用、发放是监督检查的重点。
接连检查多个乡镇,救灾资金发放都没有什么大问题,童朝辉并未放松警惕。他的“火眼金睛”,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现在各乡镇资金、物资发放并未统筹进行,由于信息不对称,有些群众可能在多地领取补贴,这个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在童朝辉的建议下,督查组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大排查和对比,果然发现了部分群众跨乡镇重复领取灾后重建建房补助资金的问题,荥经县纪委立即提出整改意见,督促相关部门展开追缴。
童朝辉的“严”,为灾后重建资金和项目安全提供了纪律保障。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开始后,童朝辉按照工作安排,负责灾后重建项目招标工作的监督检查。
“有一次,群众反映某企业在投标中存在业绩造假、人员社保造假的问题,需要尽快查清事实,否则会延误项目进度。”李国东回忆。
“天不亮,我们就出发了。”接到任务后,童朝辉和县发改局一行人辗转山东、攀枝花等地调查。白天奔走于各行业部门了解情况、查询资料,晚上分析情况,明确下一步调查思路。
历经20多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查清了涉事企业的问题并依规依法进行处理,通过重新招标确定了中标企业,保障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