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8日,是童朝辉出殡的日子。
冬日里,清晨的寒气还未散去,云雾在荥经县城上方压得很低,荥经县纪委常委姜晓甦裹紧了羽绒服,向小坪山公墓走去。
7时整,一两百人围在墓旁送别他。
童朝辉,真的走了……
他的一生,充满着共产党人无限忠诚的信仰;他的一生, 践行着党员干部的忠诚、干净和担当;他的一生,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挚爱的纪检监察事业,鞠躬尽瘁。
他就像办公室桌上的那支老钢笔,用尽一生书写无私奉献。
再回首,望一望他最后定格的音容笑貌;再追忆,念一念他长存人心的名字——荥经县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主任童朝辉。
从“见山是山”到“另起炉灶”
荥经县纪委监委的年轻人都爱叫童朝辉“童老”。不仅是因为他有着一头白发,更表达了一种对童老师的尊敬之情。
可以说,荥经县的年轻纪检监察干部几乎都是童朝辉的徒弟,工作上的大小问题,他们都喜欢向这位“活字典”讨教。
李帆是童朝辉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想到那位曾经就坐在自己对面传道授业解惑的和蔼老师已经离去,如今办公室里只留下空空荡荡的座椅和办公桌上那一摞摞厚厚的纪检监察业务书籍,这个精干小伙的眼睛就红了起来。
回忆起四年间与童朝辉的朝夕相处,那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那时,初来乍到的省委组织部选调生李帆被童朝辉“发配”去整理案件档案,1978年至2015年的501件档案,全部都要详细查看。
李帆不理解,为什么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件看似可干可不干的事情上?
随着工作的推进,整理档案的效果慢慢体现出来,李帆对案件审理工作渐渐有了眉目。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对童老的不解,化成了理解与感激。
半年后,内功练够了,童老开始安排李帆撰写审理报告。
“写报告,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别人写啥你写啥;第二重境界,发现问题,但是建立在别人的报告上;第三重境界,‘另起炉灶’,不依赖别人的报告。”童朝辉的这番话,李帆记忆犹新。
如今,接过荥经县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担子的李帆也能带徒弟了,他给徒弟布置的第一个任务还是:整理档案。
“没得‘老资格’架子”
童朝辉“走”的那天,姜晓甦在食堂见过他一次,不曾想,这竟是最后一面。
那天,食堂用餐的人很少,姜晓甦印象很深刻。
她跟同桌聊着,提到一位同事的孩子生病了,所以当天请假没有参加考试。坐在一旁的童朝辉停下筷子,关切地说:“怪不得今天一天都没有看到他的人影。”
这,成了姜晓甦和童朝辉最后的对话。
站在墓前,姜晓甦想起第一次和童朝辉见面的场景。
“当时的我可真是两眼一抹黑,拿到问题线索后,感觉有些力不从心。”2016年换届后,姜晓甦从卫生系统提拔到荥经县新添镇担任纪委书记,上任后不久,就遇到了处理问题线索的难题。
“当时我多次找到他请教,他真是没有一点架子,耐心讲解的方式方法,使我能得到快速成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姜晓甦仍流露出感激之情。
2019年2月,姜晓甦从新添镇调任荥经县纪委常委,和童朝辉成了并肩战斗的同事。她亲切地称呼他“童伯”。
成为同事后,姜晓甦对童伯越发尊敬,“不管我们说到哪个条例,不夸张地说,他几乎都知道在哪本书的哪个位置。”
于是,“有问题,问童老。”这几乎是荥经县纪检监察系统里所有人形成的默契。
“没得‘老资格’的架子,永远倾囊相助。”在所有人心中,童朝辉永远是一名温暖的老师。
“比我年纪小的‘童老师’”
“接到电话,得知他走了,‘脚耙手软’。”至今,荥经县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李晟都难以置信,自己30多年的至交,就这样没了。
李晟已经记不起来他们是怎么相识的,但他对童朝辉的第一印象十分深刻——“我很敬佩他”。李晟早有耳闻,童朝辉是荥经县中专考试的全县第一名,那可是“脱了农皮”的才子。
1987年,李晟退伍回来,就职于荥经县检察院。那时,童朝辉在原荥经县畜牧兽医局工作。按李晟的话说,大概是当时的年轻人少,所以机缘巧合就打了照面。
谁能想到,后来童朝辉竟成了李晟的挚友。
“他是一个很慢热的人。”童朝辉唯一的爱好大概就是钓鱼了。“所以,我们大多数见面地点都在池塘边。”在钓鱼的过程中,更多的时候,空气都是安静的。“你说他就说,偶尔冒一句。”
但是关系熟络后,“他又是一个摆‘龙门阵’都有很强逻辑性的人。”李晟喜欢和童朝辉聊天的状态,很轻松、很舒服。尤其是当他向童朝辉抱怨时。
“当时他已经是正科级了,而我还不是。”2013年,童朝辉已是正科级,而资历更老的李晟却还不是。心里藏不住一点事儿的李晟便爱当着童朝辉的面发发牢骚。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得有失的,你不能仅看一面;再者,机会从来都不缺,好好工作,不愁不‘解决’。”面对李晟的吐槽,童朝辉并没有打马虎眼,而是耐心细致地为李晟进行客观分析,真诚地为他加油鼓劲。
到如今,李晟仍然记得这件稍显尴尬的趣事儿。不过,也正是通过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让二人从萍水相逢变成了君子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