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拔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工作中,天全县坚持“稳、准、痕”,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为受公认、能力强、表现好的“四类”干部脱颖而出搭建公正平台。
“稳”,做到“程序规范”。严格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制定选拔“四类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工作方案,提前对全县“四类人员” 年龄、学历、身份、经历等情况进行摸底,采取乡镇推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由乡镇党委对照具体条件,筛选产生符合条件人选,在充分听取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集体研究提出33名初步推荐人选;县委组织部结合巡察督导、走访调研了解的情况,对初步推荐人选进行再次筛选,择优确定27名推荐人选,“双保险”确保将干部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干部筛选出来。同时,要求各乡镇党委书记对推荐人选和符合条件但未推荐的15名人员进行谈心谈话,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消除疑虑,确保“四类人员”推荐工作“步急蹄稳”。
“准”,做到“联合把脉”。充分发挥各单位职能作用,乡镇纪委“初检”,对本乡镇符合条件人选先行“体检”,出具推荐人选党风廉政意见;县纪委和县委组织部“复查”,组成5个联合巡察组,采取个别谈话听取意见、民主测评等方式,深入了解推荐对象现实表现和党风廉政情况,对3名“存疑”的干部提前进行了排查;多家部门“会诊”,组织人社部门对照条件,审核推荐上报材料、人选档案、信息等,政法、卫计、检察等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实际进行“联合会诊”,有效防止了“浑水摸鱼”“带病推荐”的现象。
“痕”,做到“有迹可循”。坚持“四类人员”推荐工作“痕迹化”管理,各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牵头负总责,统筹调配、分析对比,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推荐档案,把符合条件人选的基础资料、谈话了解的情况记录、讨论形成的会议纪要等推选过程材料进行归档,建立推荐人选台账;县纪委建立信访受理、巡察线索、问题排查三本台账,对巡察走访谈话记录、测评情况表、排查情况、结果意见等进行专档管理;县委组织部对各乡镇上报推荐资料建立专卷,在综合分析研判过程中全程做好会议记录,如实反映人选确定全过程,为后期查阅和责任追究提供可靠依据,确保“四类人员”推荐工作不留间隙、严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