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至9月26日,新一届吉林省委首轮巡视,从扶贫领域入手,省市县三级同频共振,10个巡视组、194个巡察组,对5002个党组织开展全面“体检”,精准发力全覆盖,助力脱贫攻坚,提升群众获得感。
一个月来,战果显著:共发现问题线索1699件,推动边巡边改问题1761个、边巡边查问题907个,促进了扶贫领域问题“清仓见底”。
三级联动,政治对标,压实责任
此次巡视以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要求为尺子,紧盯重点人和重点事,围绕“脱贫攻坚政策执行情况、责任担当情况、重点人员廉洁用权情况、资金监管情况、项目管理情况、监督执纪情况、工作效果情况”等7个方面开展监督。
“专项行动时间紧、任务重,全省通过三级联动统筹调度力量,确保每个县乡都有巡视巡察组在‘过筛子’不留死角。”省委巡视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省委巡视组对各市(州)、长白山开发区和扩权强县试点市开展巡视,与此同时,市对县区、县区对乡镇和村开展巡察。巡视巡察组在各地同时动员,信息共享,优势互补。
“省委巡视组政治站位高、权威,而市县巡察组熟悉当地情况,有利于高效精准发现问题,和省委巡视组一起行动是最好的‘案例教学’。”吉林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市委巡察领导小组成员郝连生说。
省委巡视组和市县巡察组带着“探照灯”和“显微镜”,不打招呼,进村入户走访,查找问题线索。各巡视巡察组瞪大眼睛、拉长耳朵,纠正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待扶贫工作、做表面文章等问题。同时,细查“病症”找“病灶”,给当地党委开出药方,督促马上进行整改。
突出重点,创新方法,形成合力
方法“活”,程序“简”。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各巡视巡察组打破常规,着眼基层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方式方法。
为打破人情关系网、杜绝说情风,四平市、白城市实行异地交叉式巡察;公主岭市抽调审计、财政等业务骨干成立审计组,提高专业化水平……省市县三级分兵把口,及时沟通情况,形成合力。省委巡视组根据来信来访情况,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给巡察组“留作业”列清单、交任务,达到快速反应、直击要害、提高效率的效果。
“此次每个巡视巡察组都配备了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方面人员,组内分小组,增强‘小兵团’作战能力”,省委第四巡视组组长蔡跃玲说,审计、财政人员负责核对扶贫项目财务资料,对扶贫相关数据深入分析,从专业角度摸排问题;纪检监察干部到项目现场实地走访,与相关资料一一比对,盯住扶贫资金分配、发放、管理,项目申报、审批、实施、验收等重要环节。
边巡边改,铁面问责,建章立制
落实整改是关键。吉林省通过边巡边改、加强问责曝光、扎紧制度笼子,确保巡视巡察成果落地生根。
舒兰市水曲柳镇先进村原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罗海军,私自将扶贫用的黑木耳菌种低于购买价转让给他人。吉林市委第一巡察组在现场发现问题后,即刻向舒兰市纪委移交问题线索,舒兰市纪委快查快办,不久,这名村书记就受到了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巡视巡察组还在回驻地的路上,相关问题已经进入处理环节”,吉林省坚持边巡边改,立行立改,快查快结。
对贫困户的诉求、脱贫攻坚中暴露的问题,不仅有回声,而且很快得到解决,不少干部群众感受到,“巡视巡察组一到,风气变好了”。
在严肃查处违纪当事人的同时,既通报曝光典型案例,又对扶贫工作失职失责的党委、纪委“双问责”。
同时,各地以巡视巡察为推力,抓紧完善制度机制。白城市针对部分扶贫项目合作协议签订漏洞较大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农村“三资”监督管理制度;长春市抓住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要问题,完善制度机制,市县两级巡察机构共形成相关制度89个。(吉林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