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晚,四川省金堂县纪委监委办公楼里,那盏经常亮到深夜的灯,没有再点亮。
这盏灯的主人,金堂县纪委原副书记、县监委原副主任晋兆东,在工作中突发脑动脉瘤,经救治无效不幸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39岁。
晋兆东,1985年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市云龙镇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作为一名扎根基层14年、从乡镇工作做起、一步步成长为纪检监察尖兵的党员干部,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干净、担当。
晋兆东写在笔记本首页的话语。人民网记者 张玉琳摄
“我们办案,办的是贪官,守的是群众的心”
2023年7月,晋兆东作为成都区(市)县纪委副书记易地交流任职干部,从简阳市纪委监委交流提拔到金堂县纪委监委,分管审查调查工作。
虽然已有4年纪检监察工作经历,但晋兆东此前主要从事综合岗位。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他白天奋战在办案一线,夜晚则埋头刻苦钻研。在他办公室两组高大的书柜中,整齐地摆放着大量纪检监察业务书籍——有的夹着便签,有的卷了边,有的已被反复翻阅至起皱,不少书页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晋兆东使用过的笔记本。金堂县纪委监委供图
据金堂县纪委监委的同事刘波回忆,晋兆东一直亲力亲为参与一线办案工作,“为一个问题定性,他能争得面红耳赤,非要把真理辩明白”。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看似平常的“争论”和“辩论”,让晋兆东迅速进入角色,短短两年便成为办案的行家里手。
“在县城转两圈,全是亲戚套着同学、同学连着战友。”有时调查工作刚启动,探风声、打招呼的人就陆续出现。有的邀请他“吃个便饭”,有的直接开口求情。面对让基层纪检干部最头疼的“熟人社会”困局,晋兆东态度坚决,一一回绝。
面对说情者,晋兆东曾严肃地说:“你真为他着想,就劝他赶紧交代问题。”
见软的不行,有人就暗中施压,甚至放话威胁让他“注意点”。也有人背后议论,“一个才来的,量他也查不出个所以然!”但晋兆东均不为所动,只沉下身子专心啃“硬骨头”。
“在后来的办案工作中,晋书记越发熟练且眼光独到。”刘波说,2024年,在查办县卫健局原党组成员、原副局长文某案时,面对一个多月拒不开口的审查调查对象,晋兆东通过细致排查,从几笔装修款中发现端倪,“为什么你家房子装修是医疗耗材商付的钱?”面对铁的证据,文某被问得哑口无声,案件由此取得突破。随后,晋兆东又根据新的线索,查实金堂县中医医院原院长张某等多名卫健系统干部违纪违法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案件的查办,当地卫健领域的腐败问题得到纠治。
“医生多拿一分,商人就要多送一分,群众看病就得多掏一分,我们办案,办的是贪官,守的是群众的心。”晋兆东在案件复盘时说的这句话,令刘波印象深刻。
在金堂县纪委监委任职期间,晋兆东严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先后牵头办理民政、卫健等领域典型案件45件,挽回经济损失7800余万元。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天大的事”
晋兆东大学毕业后,曾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一年,随后返回家乡,从乡镇工作做起,14年如一日。其间,他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敬老院院长、巡察专员、监委委员等职。从村庄到乡镇,从巡察一线到纪检监察岗位,这位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干部始终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脚踏实地为家乡发展和群众福祉奉献力量。
晋兆东(左一)在简阳市委巡察机构工作时的照片。简阳市委巡察办供图
生于简阳农家的晋兆东,身上自带质朴的为民情怀,在原简阳市灵仙乡(现成都东部新区养马街道)兼任敬老院院长期间,晋兆东积极争取资金为敬老院安装了热水器,解决了老人们的洗澡难题。同时,为让老人们能吃得满意放心,他争取资金,为大伙儿改善食堂伙食。
由于当时敬老院位置特殊,有1里左右道路行车困难。在老人严以勤病危时,晋兆东毫不含糊、挺身而出,背起老人到最近的医院求医。
2015年至2016年,晋兆东兼任原简阳市白马庙村(现成都东部新区养马街道尹家祠村)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走访村民200余户,发现了水利设施不足和产业发展滞后两大问题。他争取项目支持,为村子维修提灌站2处、沟渠10余公里,新建蓄水池20余口,走访企业请来种植业主承包山地,带领村民发展种植晚白桃200余亩。“我们的桃子能卖10来元一斤,要不是晋书记当年一直劝我们种,也没有现在的好日子!”时任白马庙村主任施有元感慨道,如今晚白桃已经成为白马庙村主导产业,村民们收入也翻了好几倍。
“我每年都喊他回来吃桃子,可直到他去世,都没能吃上一口村里的桃子……”谈及和晋兆东再也无法兑现的约定,施有元哽咽道。
“不能用村上的水泥,要填自己填”
“晋书记的办公桌上永远堆满待办文件,那份被搁置的盒饭,也是常常凉透了才被扒拉几口。”金堂县纪委监委多名干部在回忆与晋兆东共事的点滴时,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一点。甚至去世当天的午饭,他都是缩在办公室茶几一角用盒饭匆匆解决。
晋兆东生前在金堂县纪委监委工作时的办公室。金堂县纪委监委供图
“晋书记去乡镇上走访调研,每次都是一瓶水、一个本、一个人。”同事陈洪祥回忆,为掌握真实情况,晋兆东只会提前半小时通知走访对象,召集各部门开短会,简明扼要说完就走。一个小挎包、一双黑色运动鞋,讲效率不讲排场,是他留给基层干部和群众最深的印象,“个儿不高,皮肤黑黢黢的,因为不会开车,经常看到他走路上下班。”
每次从工作地金堂回简阳家中,晋兆东都会选择最便宜的通勤方式——客运班车。班车为了多拉些乘客,常常绕行于镇街小巷,原本1小时的车程往往要耗费2个多小时。妻子劝他:“你那么忙,好不容易回趟家,打个车多省时间。”晋兆东却总是摇摇头说:“坐车路上能看看沿途风景,难得清闲,省钱,也方便。”
节俭,已然是晋兆东一直以来的生活习惯,但是对于有些事情,他却坚持“不该省的坚决不能省”。
几年前,晋兆东老家村上修路,占了家门口的地,因为村道比入户路低,就形成了一道坎,进出很不方便。晋兆东的父亲晋良德本来想找村上,修路时顺便铲点水泥,把坎填平,但晋兆东知道了,坚决不同意,“不能用村上的水泥,要填自己填”。
晋兆东老家云龙镇的房子。简阳市纪委监委供图
“哪有这样胳膊肘往外拐的儿子?”远房的亲戚揶揄晋良德,“你们那老砖房,连外墙水泥都没抹,兆东当的啥子领导嘛。”听到这些话,晋良德总是一笑了之。对他来说,儿子依旧是回到家那个抢着干农活的朴实孩子。
铁汉柔情,他是丈夫、是父亲、也是儿子
晋兆东给妻子发的最后一则信息。妻子李莉琼供图
在离世前一个月,给女儿11岁生日的一封信中,晋兆东写到:要勇敢,面对困难不能当“鸵鸟”;要细心,细节决定成败;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蜗牛虽慢,也能爬上高高的藤架。字里行间,满是父亲对孩子的爱、责任和期盼。这几句生日寄语,冥冥中,似乎是父亲与女儿作最后的诀别……
晋兆东写给女儿11岁生日的信(节选)。人民网记者 张玉琳摄
在晋兆东家的抽屉里,放着妻子2年前为他配的新眼镜,他总说:“旧的还能用,新的留着以后再说。”他曾对孩子作过承诺,“答应女儿去海边旅游,今年绝不失约。”他曾畅想过未来,“等我退休了,就回老家去,田园生活,轻松惬意。”……如今,这些都再也无法兑现。他对群众满怀深情,对家人却深藏愧疚。
女儿写的日记。晋兆东妻子李莉琼供图
“这孩子从小就知道心疼人。”回忆起儿子晋兆东,妈妈李中兰的声音有些哽咽。大学时期成绩优异的晋兆东本可以保送研究生,却因心疼父母务农辛苦,主动放弃了深造机会。参加工作后,晋兆东便全身心投入工作,“白天打电话过去,他说在上班;晚上打过去,又说在加班。”李中兰心疼他太累,“妈供你读书是希望你轻松点,结果你比种地的还累!”晋兆东却安慰道:“妈,我不累。”
身边的亲友常劝她,“别老想孩子的好,多想点他不好的地方,心里会好受些”。这位朴实的农村妈妈说:“他对我和他爸爸很孝顺,对弟弟也很关心,自己有了家庭以后也很顾家,我真的想不出他有哪里不好。”
设立于简阳市纪委监委机关大院的“兆东石”。简阳市纪委监委供图
晋兆东走了,但他留下的那盏灯,光还在——
他手把手教过的年轻人,已能独当一面;他反复推敲制定的“3135”巡察工作法,已被整理成册,成为“新手”们的工作指南;他牵挂的“有事找纪检·解决靠组织”,仍在为群众解决着一桩桩急难愁盼……
“个人成长离不开组织培养,唯有实绩回报信任。”这是晋兆东用生命践行的誓言,也是他短暂而光辉一生的最好注脚。如今,为纪念他而设立的“兆东石”静静地伫立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无声地讲述着忠诚、干净与担当的故事。一批批纪检监察干部沿着他走过的路,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清风正气。(记者:张玉琳)